关于环卫工在悬崖捡垃圾的问题,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环卫工在悬崖捡垃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黄山的好人事迹材料?
绳索一头以“8字扣”系在崖壁边的护环上,另外一头系在腰间。打好结、扣上保险,待搭档踩稳绳索后,李培生便手拉绳索,顺着崖壁向下滑去……
这一套流程,李培生每天要操作四到五次。看似简单,却蕴含着23年来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付出。
今年,是李培生在黄山风景区工作的第二十五个年头。从最初的检票工作,到后来的路段保洁,1999年6月,李培生转岗到了放绳队,成为黄山风景区玉屏环卫所的一名放绳工。
放绳工是景区环卫里的一个特殊工种,需要在悬崖峭壁上捡拾垃圾和塑料袋……这项工作既辛苦又危险,胆识、技术、体能,缺一不可。
“我是安徽无为人,从小在水边长大,胆子不小,但第一次放绳对我来说仍感到很害怕。悬崖垂直落差有十几层楼高,身体直打哆嗦。”李培生回忆说。
李培生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暗下决心:“要么不做,要做就努力做到最好。”
经过刻苦专业训练和长期实地操作,如今的李培生对这个工作已是驾轻就熟。凭借一根绳索,他在悬崖峭壁间行走自如。
翻越、攀爬,再翻越、再攀爬……23年来,李培生累计放绳高度近1800公里,相当于攀爬了大约200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做了这么多年放绳工,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在悬崖上捡垃圾害怕吗?一个月才能下山回家一次,是否想过调换岗位?……类似的问题,李培生曾被问过无数次,但不论是23年前,还是现在,他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人去做,这个工作,我不去做,就得别人去做。”
“每次放绳回来,就会有游客围过来拍手叫好,那种感觉很棒。”李培生说,尤其是听到一些家长以此教育孩子不能随手乱扔垃圾时,他感到很欣慰。
眼下,李培生已经49岁了,是黄山风景区里较为年长的放绳工之一,但他内心很坚定:“只要体力允许,我会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干下去,用实际行动保护景区的一草一木,让文明旅游成为风尚。”
23年山崖攀爬,23年默默坚守,李培生的敬业奉献,也赢得了无数人的点赞。2012年,李培生当选“中国好人”,2017年,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8月13日,李培生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在他看来,这份巨大的鼓舞,不仅属于他和胡晓春,更属于所有黄山人。
据了解,在黄山风景区,像李培生这样的放绳工共有18名,他们肩挎绳索,穿行在陡峭悬崖间,只为换来黄山风景区的干净整洁。在他们看来,维护好景区的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心愿,也是坚守的初衷。
文明旅游(乱丢垃圾现象)为题写一篇800字作文?
文明旅游
有首歌里唱到:“带走我的祝福,留下你的笑语。”户外运动最经典的基本规矩:“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如果让我选择的话,带走什么?留下什么?我说:“带走垃圾,留下文明。”
有一次,我到了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这里艳阳高照,群山显出铁骨峥嵘之美;云雾缠绕,群峰又有隐约妩媚之美,但是在这样美丽的自然景区,背后却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我正在参观大自然的神奇时,发现有许多人乱扔垃圾。就在这时,我看到黄山的始信峰近50米的悬崖上,两名工人正在放绳到山谷里捡拾垃圾,“哇!多危险啊!”我不禁叫了出来,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原来,在黄山这个美丽的景区,每天都有游客留下的垃圾,更惊人的是,这些垃圾足足有六吨。除了扔进垃圾桶的垃圾和随意仍在路边的的杂物,还有直接抛到悬崖下的垃圾,这些垃圾残留在黄山的各个地方,为了保护黄山的生态环境,环卫工人就用绳子绑住自己,爬下悬崖去捡回那些垃圾。这些环卫工人是可爱的,是可敬的。那些制造垃圾的人是可恶的,是可恨的。难道你就不能带走这些垃圾留下文明吗?
国外很多公共场所并没有垃圾箱,因为当地人会把自己制造的垃圾随手带走。韩日世界杯期间,曾经有一个中国球迷到日本看球,比赛结束后,他发现,4万多日本球迷坐过的看台上,竟然看不到一片纸屑。原来,球迷个个带有垃圾袋,将垃圾一点儿不剩的随身带走。有一位球迷,因为离场后发现少了一个垃圾袋,连忙回来寻找,直到找到为止。
通过以上事件,可以看出差距来了吧:一个是故意破坏;一个是极力保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处不可随便,因为文明就体现在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当中。如果环境好了,就会让我们懂得珍惜,学会爱护,环境会更好起来;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知书达理,更加文明;优美的环境让我们学会谦让,学会做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我们沐浴着阳光,吸取着营养。我们满怀希望,憧憬未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告别曾有的陋习,秉承文明的火炬!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齐心协力,加入文明的行列,争做文明的天使,让我们“带走垃圾 留下文明”吧!
三清山自然遗产资源保护方针?
近年来,尤其是申遗成功以来,三清山迎来了发展黄金期。在获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游客量的迅猛增长给景区的环境卫生、资源保护、接待服务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要效益还是要环境",三清山最终将"保护资源"作为立山之本!
三清山针对景区的保护管理推出了多项措施,包括 "净菜上山,洗涤下山,垃圾下山",最大程度减少旅游产生的环境破坏;"山上游,山下住",斥资3亿多元拆迁核心景区各类建筑10万余平方米,改造20余万平方米有碍观瞻的建筑,并新添各类环保、监测站所20余处和遗产展示中心1处,关闭采石采矿、污染环境企业106家;高空栈道给树让路,给水留洞,形成"人让树,路让树"的独特风景;首创"黄金周限客令",每日限客1万人。三清山人保护自然的决心从未动摇。
为进一步加强保护力度,三清山风景区将辖区30万亩山场划入国家公益林,每年400万元补偿资金用于封山育林;同时开展深山移民工程,大力建设银湖湾生态村、三清山画家村等四个新农村示范点,将核心景区村民全部下迁;每年200万元资金用于推广以电代柴、以气代柴等清洁能源模式,改变景区百姓的燃料结构。
走进三清山,游客们都会不约而同的被云雾萦绕的奇石美景所折服,在慨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会对身系绳索的环卫人员飞身探入悬崖峭壁捡拾游人丢弃垃圾的举动由衷钦佩。这个每日都上演的惊险一幕,也成为了三清山保护自然的一个缩影。
为民创富 保护遗产不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
专家普遍认为,人与环境和谐相融是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景区有效发展的先决条件。如何科学合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全面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是三清山人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三清山的守护者、建设者和得益者的当地百姓,在三清山管理者"共建共享"的原则指导下,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的崭新发展道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购农家物、体验农家生活乐趣"是三清山旅游新亮点;就业上向当地农民倾斜,伐木工转变为护林员,采石工转变为轿工,现在已经有2000多人实现了山上就业,切实保障了山里农民"转型"时利益不受损害。
三清山在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方面,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提出并实施“山上游、山下住,景区游、城里住,山县联动,协调发展,实现由旅游服务混杂型向游览区与服务区分离的双区结构型转变”的保护理念,实行“景点封闭轮休”制度,保护景区资源。一级保护区内已有宾馆的床位全部迁出,避免“山上住”对环境造成大量的人为破坏。
通过实施“保护景区、建设服务区,围绕世界级景区,重点建设一流服务区”的保护理念,将周边城区上饶、玉山、德兴建成一级服务区,紫湖、皈大建成二级服务区,外双溪、金溪、汾水建成三级服务区,实现景区以建设景区景点为主向以保护景区景点、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为主转变。
到此,以上就是关于环卫工在悬崖捡垃圾的内容,希望环卫工在悬崖捡垃圾的3点整理对大家有用。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